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纸收购禁令下达后,博通公司日前终于撤回了收购高通的提议,并同时撤回了其提名参加高通公司年度股东大会的独立董事名单,也标志着这场历时四个月的收购战终告一段落。
涉足有线网络、无线通信、企业数据存储、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博通能成长为如今的半导体巨头,原因无他,便是总裁陈福阳大举并购的激进作风。特别是近 3 年来,在陈福阳的带领下,博通进行了价值 3000 亿美元的并购,体量持续扩张。2009 年刚上市的博通,也从一家市值 35 亿美元的普通企业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五大半导体公司。
2017 年 11 月 2 日,陈福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一起在白宫做了演讲,他宣布博通会将其总部从新加坡迁至美国圣何塞。这一示好美国政府的重大举动的背后其实藏着准备在美国大举并购的意图,因为博通作为一家总部在新加坡的海外公司收购美国企业时要受到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重重监管。
果不其然,11 月 6 日博通就抛出了准备以 1030 亿美元(不含债务)收购高通的重磅炸弹。11 月 13 日,高通董事会方面拒绝了博通的收购提议,高通 CEO 莫伦科夫表示,博通的报价「严重低估」了高通的价值。
首战遇挫的博通在 12 月 4 日祭出了敌意收购的举措,准备通过提名自己的 11 名董事候选人取代高通现董事会,夺取对高通的控制权。
2 月 26 日,高通突然改变态度,表示可以进行收购谈判,前提是将收购价提高到 1600 亿美元(包含 250 亿美元债务)。
就在外界认为这起科技界最大收购案可能要成型之时,美国政府介入了其中。3 月 5 日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要求高通将年度股东大会推迟 30 天,委员会对收购开始进行审查。3 月 12 日,总统特朗普一锤定音,以可能威胁国家安全为由签署行政命令叫停此收购案,同时禁止博通提议的候选人参加高通董事会竞选。
尽管最后阶段政府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外界也很难判断博通「威胁国家安全」是否站得住脚,但有分析认为,博通在此次收购过程中过于激进和急躁的做法亦是败下阵来的重要原因,包括在未将总部前往美国的情况下便启动收购、过早启动敌意收购措施等。而高通方面节节抵抗,动用所有手段对敌意收购进行了四个月的抵抗,也可算是是反并购的一大精彩案例。
目前无人评论,请发表第一个评论